2018-04-17 16:03:37 來源:環球網
美英法對敘利亞軍事打擊來得突然,結束得也出人意料地迅速。美國防長馬蒂斯說,為時60分鐘的軍事打擊“是一次性行動”。其潛臺詞是,美英法對敘的打擊已實現了戰略目的。而筆者認為,美英法對敘軍事打擊聯盟也只是一次性“消費”。
從實力看,美國完全有能力獨立對敘軍事打擊,為何要與英法聯合出手?美國如果單獨打擊敘利亞,會使其在國際戰略中的“透支”狀況更加嚴重,找到兩個幫手,能夠分擔自己的壓力。
就英法而言,一方面是英法在敘問題上不愿置身事外,維持各自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;另一方面是對敘軍事打擊,也成為美英法增進彼此盟友關系的契機,俄羅斯前情報人員在英國“中毒”事件已經顯露出歐洲意識到維系傳統盟友關系的重要性。
馬克龍正面臨國內罷工抗議的壓力,而特雷莎·梅因為執行“脫歐”而在國內受到的質疑就未曾斷過,追隨美國發動一場速戰速決的有限軍事打擊,可暫時轉移國內壓力。
特朗普下令打擊敘利亞境內的目標,實際上有兩方面考慮:一是“通俄門”調查近期形成對特朗普的強勢圍攻,其試圖通過對敘軍事打擊,證明自己根本沒有“通俄”的主觀意愿和必要。二是特朗普想通過此舉“立威”,顯示自己在國際上的強勢地位。但是,在特朗普證明了自己“敢打”和“能打”,向國際社會展示了自己的強勢地位后,美英法三國在軍事打擊敘利亞問題上結成的臨時聯盟,也就完成了使命。
盡管特朗普稱,“美方的打擊將持續下去,直到敘利亞停止使用化學武器”,但一個重要原因在于,雖然陷入對抗的敘利亞是一個牽制乃至拖垮俄羅斯的好地方,但烏克蘭則是一個可使美國同時牽制俄羅斯和歐盟的地方。持續對敘軍事打擊會讓中東陷入動亂狀態,雖然牽制了俄,但也將耗費美國更大的精力。
施行“美國優先”外交政策的特朗普,一直強調減輕美國海外行動負擔,降低風險。所以,長期的軍事行動與特朗普的政策主張相悖。長此以往,將會傷及特朗普民意支持的“基本盤”。而英法此次參與對敘軍事行動,都屬于“先斬后奏”,沒有充分征得議會和民意的支持,兩國國內已經出現民眾抗議和反對派的指責。長時間的軍事行動將會令這種反對情緒進一步積累、擴散。
總之,從多方面看,美英法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聯盟必定是短命的。